2007年3月14日星期三

胡服骑射--武灵王平昼闲居[原]

人物:赵武灵王、肥义、公叔成、赵造、赵文
关键字:胡服骑射、华夏正宗


赵国历史上在今天的山西、河北等地,历来民众强悍,民众多尚武,其民风可比西部的秦国,甚至过而无不及,历史上的战国时代,并不只是只有七国生活在中原古老的大地上,当时的少数民族,如东部的东胡;西部的楼烦,北方的匈奴以及南方的百越。都在逐步的强大起来,特别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因为以游牧为生,强悍善战,骑马射箭,来去如飞,给处于中原边界的国家,如秦国、赵国、燕国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使这些国家的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面对这样的困扰,这些国家都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来对付。秦以汉族先进的弓弩和战车长矛来和游牧民族决以雌雄,秦的策略是:消灭有生力量,然后换得十几年的边界和平,再出击,再消灭有生力量,如此循环往复,终大败游牧民族――匈奴,而赵国的策略则不同,他们采取了以骑射对骑射的方式和匈奴周旋。
看起来,秦国和赵国对付匈奴的方式有点像治病,秦国治标,而赵国治本,从根本上解决边界平民受匈奴骚扰的困扰。人家骑射来,我以骑射对之,这样也就避免了因为要消耗大量的金钱,国力,而在国内政治危机时力量不足受到危胁,同时也不需要战前动员,不需要过大的后勤保障。而要想在骑射上超过匈奴人,以汉人的宽袖长袍式的衣服和笨重的战车则成为了战场上的最大麻烦――行动不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于是赵国的当政者,伟大的民族英雄,赵武灵王,开始了当今都听起来都耳熟能详的改革――胡服骑射。
可以想象,让国人抛弃沿用多年的服式,在当时的社会无异于向传统派、保守派开刀,社会上肯定会有很大的阻力。因为此项改革是前无古人的,可以说是颠覆了国人的传统观念,很多人,尤其是以华复正宗自居而有优越感的人,会强烈的反对。而赵武灵王通过雄辩与保守派达成意见上的统一,不能不说赵武灵王是奇才。由此可见,赵武灵王不仅仅是军事家,政治家,还是雄辩家。
文章一开始就描述赵武灵王为胡狄之患而忧心,解决之道,在他认为应当是胡服骑射,而要想推行胡服骑射的困难,他也事先想到了,所以犹豫不决,而肥义作为一个太医,深刻了解到了赵武灵王的心事,以“疑事无功,疑行无名”加以劝导。“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再给赵武灵王打气。但赵武灵王的忧虑反倒是“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矣,贤者威焉”,但他又同时想到了“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于是下定决心。
打定主意之后,他首先向保守派之首,公子成通了气,了解了保守派的意思,同时向保守派表达了敬意,“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征得了保守派的同意,然而果不出赵武灵王的预料,公子成以“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圣贤之所以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赵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占之教,易古之道,畔学者,离中国”为推脱。而赵武灵王则以“夫服者,所以使用也”来说明胡服可以增加军队的战斗力,增强国力的提高,从而可以增加在国际上的威望,归要结底是可以继承先王遗志,壮大我们赵国,想想,任何借口及托词都必须让位于国家利益,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样一来,公子成的观点就都站不脚了,于是保守派之首被说明了。
赵文又一个保守派的观点是:“衣服有常,礼之制也”。而赵武灵王则说“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俗而政”以及“制今者不法古”,而劝说赵文,并说“社与交俱,圣人之道也”,赵文又说现在的衣服是《礼》中早就定好了的,此为“圣贤所以教”,赵武灵王认为《礼》是人制定的,做子民的遵守就可以了,并且举例说明夏商周之三代的不同,还有春秋王霸的不同,都创造了圣明时代,统治万民,意思就是说:我们赵国通过胡服骑射可以开辟一个新时代,于是赵文被说明了。
剩下一个赵造,是最后一个顽固派,赵造一上来就给了赵武灵王的一下马威,“无遁其死”,接着摆出了他的观点: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劝。再以“服奇志者淫,俗僻者乱民”来威胁赵武灵王,说赵武灵王不是一个圣君,而且胡服骑射的后果很严重,那就是国家不易管理,人民会“淫”会“乱”,而赵武灵王说“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故礼世不必一道使国不必法古”,并说明夏商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改变礼法,并举例邹鲁奇服而没有淫乱,吴越等国的俗僻却没有赵造六的乱民,反而照样有奇人,俊才出现,并且编一谚语: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来嘲笑赵造是个书呆子,最后以喝斥的口吻让赵造不要再反对了。由此可以看出赵灵王是一个强权主义者,素来对自已的威胁丝毫不放在眼里,很讨厌一些腐儒来搬弄是非。
最后,胡服骑射推行,消除了来自保守派的阻扰,顺利的实施了,而有历史也证明了赵武灵王的高明,赵国从此走上了真正富国强兵之路。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