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4日星期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原]

《魏策四》

人物:秦王、唐且

关键字:

概述:秦在灭韩亡魏之后,又企图吞并安陵这个只有五十里方圆的小国。

战国时代,在秦帝国的统一过程一切的困难都是无法想象的,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上策。残暴的秦王也有不愿兵戎相见的时候,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怎么办?那只有劝降,敌人愿意接受劝降的条件,则相安无事,小诸侯不但可以保住自己的爵位,同样可以让自己的臣民免于兵祸,但是在势所趋之下,偏有些不识时务这人。

本来,秦灭韩亡魏,就已经使安陵国失去了应有的政治庇护,安陵安全处于秦军打击之下,而安陵只有方圆五十里,硬碰硬,无异于死路一条,这就是敬酒不吃吃罚酒的情况,可安陵君手下同样有不怕死的臣子,唐且一个小国之臣,当然,同样是一个无大智大慧之人,说人才嘛,还不够格,只能称得上是匹夫之勇耳,难得可贵的是,居然达成了目的,躲过了一时的灾祸,但还是终究改变不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安陵君因使唐且使于秦”,这说明安陵君是相当害怕的,至于为什么只派唐且一个使秦,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揣测一下。

首先,安陵君的心态是怎么样的,他希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保存爵位和国家安全?对,他无非是想保存现状而已,可是秦大军压境,已经达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抵抗已经毫无意义,不可能取胜,那他只能来个玉石俱焚,大家同归于尽,谁也另想霸占谁的地盘。那么刺杀秦王肯定不失为一个上上策。

其次,如果没有达到目的,也就是说唐且失败了,没能劝说到秦王收兵,那么唐且肯定是死无葬身之地,一个胆小鬼,肯定是办不到的,因此需要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来担当重任,由此可见唐且和普通人不一般。

再者,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他在揣测秦王的诚意有多大,因为即使不能保存爵位,但他也不想国家毁于兵祸,如果投诚,秦王会如何对待他,是杀,还是封官?

所以把唐且出使秦国的后果分为上、中、下策的话,那么上策是为保全安陵国,享一时之安,中策就是全身而降,保全安陵国的人民财产,也保全安陵君的爵位。下策就是唐且身死,刺秦,玉石俱焚,但后果将是安陵国被夷为平地。

由上分析,我们完全可以猜到在唐且出发前,安陵君是怎么和他交待的,至于唐且反而超出安陵君的预期设计,随机应变是相当快的,这一点值得学习啊!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