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策》
人物:白起、秦昭王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摘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秦昭王四十七年,派白起率兵伐赵,攻破长平后,乘胜进逼邯郸,眼看赵国将被秦国兼并的时候,秦昭王却听信了范雎的谗言,以“秦军劳”为借口,错误地下令收兵,致使功亏一篑,事过一年,秦昭王再次伐赵,白起客观的分析了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指出当时不宜伐赵的道理,但昭王一意孤行,结果吃了败仗,他不仅不加反省,反而迁怒于人,结恨于白起。
从上面的概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武安君白起,作为将,以《孙子兵法》的标准来讲,是为良将,达到了“国之辅”的要求,而秦昭王为君者,也同样“患于军者三”。当然,我们不能依次就认定秦昭王是个无为的君主。
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
昭王的理由:“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
由此可看出昭王的理由很简单,咱们息民了,养士了,增加一倍的三军俸禄。将士们一定会勇往直前,吞赵是件很简单的事。
而白起却分析的很清楚。
第一, 赵军乃悲愤之师,古代就有“悲愤之师不可与相争”的理论。
第二, 赵国必守备,君臣上下同心。
第三, 国际环境总体对秦不利。
秦昭王刚愎自用,根本听不进去,终于失败。
白起,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尤以在军事上的成就被历代军事家,战略家所顶礼膜拜,最高被封为“战神”,白起素来是我心目中的偶像,而这篇文章更增加了我对他的崇拜之情,在我看来,白起不仅仅是一位具有高超指挥艺术的统帅,同样是一个懂得何时运用战争,何时不能运用战争的军事家、谋士。秦国的统一大业,如果没有白起,那么秦王扫六合还是一个未知数,至少在我看来要拖延四十年。
2007年3月14日星期三
昭王既息民缮兵 [原]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