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智伯帅赵、韩、魏而代范中行氏
主要人物韩康子、赵康子、魏宣子。
原文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引述了!贴上来也没多大的意思,毕竟不是单纯的翻译,只是读书笔记而已,读者要看原文的话,可以去baidu.com搜索一下,也可以买本《战国策》的书,仔细研读一下。好,下面我们就正式开始。
智伯帅三家伐范中行氏成功,却还要找其它三家要土地,这是第一个我想不通的事,三家如果还是晋国的人,那土地不都是晋国的吗?为什么晋贵族――智伯还要他们的地呢?而且晋国的皇族也不应该是姓姬才对,怎么会姓智呢?就算是智伯是皇族,但智伯能帅三家之兵却不能行使国王的权力?由此可见,当时国中之国的现象已经到了要摊牌的境地。大国之内有小国,小国之内还有诸侯王,如此错综复杂的关系,谁也理不清!也整不明白!好,整不明白的话,那就由自然界的法则来划分。那就是弱肉强食!
这篇文章中可圈可点之处有三点,我比较看的清楚的。
一,绥靖之计
二,张孟的还都之计
三,察言观色,见微知著之计
三者都是环环相扣,险象丛生,如稍有差错,三家都有被智伯灭亡之虞。所以说细节决定了成败,而细节的主要行为者――人,人的因素成为事情成败的决定因素。那么领导者的素质,则可以影响到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也即是说领导者的素质就事先决定了成败!由此可见,历史是由一些大人物创造的,不是没有道理!
文中赵襄子说:夫智伯为人,阳亲而阴疏。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应该对智伯的为人有了差不多的了解,什么是阳亲而阴疏?从字面上翻译是表面上很亲近,而私下里很疏远。什么是私下里,就是内心里面最深处的角落里,那是一个外人无法知晓的地方。只有从对方做的事才能看出来。我们不妨以此而分析一下智伯的性格,第一,智伯是个很阴险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表里不一的人,在外人看来此人有双重性格,并且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第二,智伯肯定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因为内外不一的表象,在其内心里是很难达成一致的。也即外界的事物很难改变其内心的真正想法。而此人又是一个领导者,那么别人要想影响他的想法,那更是难上加难,因为他根本就听不进去,也没打算听。第三,智伯肯定是一个粗心大意之人,内外的不一,必定有很多的想法、私心。那要以假面目示人,必定不能让他人察觉其内心的真正想法,而动作和内心之间的激烈斗争必须有精神去协调,这就造成了对细节的不过分追究,对事物的不认真分析,而行为过程当中肯定会漏洞百出!
分析完智伯的为人,再来看文章开头。首先是段规说:“夫智伯为人也,好利而鸷愎”。可见他的对手,他的敌人是多么的了解智伯。赵葭双说:“弗与则是魏内自强,而外怒智伯也,然则其错兵于魏必矣!”。这段文字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绥靖政策,什么绥靖?就是拿暂时的利益损失换取长远的利益,这种政策显然是为世人说不耻的,因而也是卑鄙的。然则兵法有云:俗先取之,必先予之。鬼谷子也有这般说法,也就是说在战略上,韩、魏两国的决策是相当正确的――在敌我态势不明和势力悬殊的情况下,避其锋芒,静待其变。
当智伯得意洋洋的向第三个家――赵,索要土地之时,事情出现了智伯意想不到的困难,赵国人并没有向韩、魏一样答应他的无理要求,当然赵国人也是做好了准备的,因为毕竟力量有差距。张孟的还都之计刚应是赵国人说话的腰杆子直的底气,为什么?因为赵国之都晋阳为赵先王赵简子苦心经营之地,战略储备相当丰富,易守难攻,事实也证明了张孟的计策是正确的,三家联国围困晋阳达三年之久,终于迎来了转机。赵王为什么要还都晋阳?也是因为韩、魏、智三家联军气势太盛,避开锋芒而已,而赵国选择了守,比韩、魏的绥请计要来的光明磊落。这里要说的一点就是战略储备,也即居安思危的道理,试想一下如果不是赵简子苦心经营的晋阳?赵国能否坚持三年?值得表扬的还是张孟这个人,此人有大智大勇,以唇亡齿寒形象的说明了韩魏赵三家的关系,彻底的扭转了战争的局面,直接导致后来的三家分晋,战国时代由此开始,张孟谈之功,功不可没。
再者就是打草惊蛇,见微知著之计。智过是一个配角,从张孟谈的形色就看出了事情有变,亦不愧为有大智慧之人,不过给人有点牵强附会的感觉。从只是猜测,当然不具有说服力。而张孟谈的见微知著由高明的我,他给出了相当的证据以及正确的推理,说服了别人,从而赢得了胜利。
智伯为什么盛极一时,而又转为一败涂地,其主要原因还是在其自已身上,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他的性格上有太多的缺陷,而更为糟糕的是,他还是一方诸侯,晋国在他手中灭亡也不足为奇了。
2007年3月14日星期三
战国开端--三家分晋 [原]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0 评论:
发表评论